习近平主席在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总部发表重要演讲十年间
深度关注|推动纪检监察监督与财会监督贯通协调
推进国安机关工作高质量发展,持之以恒抓好作风建设

把依法治国进行到底 让公平正义阳光普照人民!

发布时间:2018-02-03  来源:央视网  字体大小[ ]

  原标题:把依法治国进行到底 让公平正义阳光普照人民! 

  当年相关案件判决文书是黑龙江省黑河市中级人民法院于2010年10月20日做出的(2010)黑中刑一初字第13号刑事附带民事判决,在中国裁判文书网还能搜到9条记录,但大都只是减刑相关。

  央视网消息:近日,汤兰兰案被热炒,刚被放出来的忙不迭要翻案,五大连池市官方及时发强有力回应,网民舆论也摆开阵势、火药味十足。其实不管支持哪方,并非当事人的我们,大家出发点是好的,都表现出了对是非曲直的追求、对公平正义的向往。

  公平正义营造维护司法公信力

  习近平总书记说,公平正义是我们党追求的一个非常崇高的价值,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宗旨决定了我们必须追求公平正义,保护人民权益、伸张正义。全面依法治国,必须紧紧围绕保障和促进社会公平正义来进行。

  司法,是维护社会公平正义的最后防线。司法公正对社会公正具有重要引领,司法不公对社会公正具有致命破坏。公正是司法的生命线,然而由于某些原因,司法不公时有发生,人民群众对此反映强烈。

  英国哲学家培根曾说:“一次不公正的审判,其恶果甚至超过十次犯罪。因为犯罪虽是无视法律——好比污染了水流,而不公正的审判则毁坏法律——好比污染了水源。”

  而一起冤假错案的纠正,就是一次司法公正的彰显。陈满案、呼格案、聂树斌案……近年来,我国司法机关先后纠正一系列重大错案。人民群众从一次次防范和纠正冤假错案举动中,感受党中央对建设公正高效权威社会主义司法制度的坚定决心,感知司法在改革中迈向公平公正的坚实脚步。

  在我国刑事诉讼中,审判作为对案件做出最终裁判的程序,是守护司法公正、防范冤假错案关键环节。但是在审判中,仍存在办案人员对法庭审判重视不够现象,一些庭审案件,有的关键证据没收集或没依法收集,有的没达到“案件事实清楚、证据确实充分”的法定要求,使庭审作用无法充分发挥。许多案件后来翻出的疑点就在于此。

  既然如此,相关部门就该按习近平总书记所说,我们要依法公正对待人民群众的诉求,努力让人民群众在每一个司法案件中都能感受到公平正义。

  网媒时代舆论监督呼唤透明便民“阳光司法”

  习近平总书记曾提出,要坚持司法为民,改进司法工作作风,通过热情服务,切实解决好老百姓打官司难问题。

  近年来,司法机关从让人民群众满意的事做起,推出更透明、便民的“阳光司法”举措,让司法公正体现在每起案件中,更体现在当事人和人民群众的切身感受中;从人民群众不满意问题改起,让公平正义渗透到人民工作生活各方面,让每个公民都能感受到公平护佑、正义阳光。

  从以往“立案审查制”到现在“立案登记制”,降低的是当事人的诉讼门槛,保障的是当事人的基本诉权,收获的是当事人的司法信心。北京市通州区人民法院立案庭于俊平庭长曾谈及自己的感受:让大量纠纷通过正当途径、法律途径来解决,避免这些基本司法需求受到压抑后,产生私力救济的影响,动摇社会稳定基础。

  效率影响司法形象。如果人民群众在诉讼过程中费时、费力和费钱,同样有悖公正。司法机关只有不断探索新机制,优化配置司法资源,司法效率和公正才能得到双提升。

  习近平总书记曾指出,要坚持以公开促公正、以透明保廉洁,增强主动公开、主动接受监督的意识,让暗箱操作没有空间,让司法腐败无法藏身。

  阳光是最好的防腐剂。司法公开,可以有效促进公正廉洁司法,让群众看见、感受司法进步。司法机关可以信息技术为支撑,构建开放、动态、透明、便民的“阳光司法”机制,这将有力回应网媒时代舆论监督的疑问和杂音。

  以司法公开倒逼司法公正,人民法院建设审判流程公开、庭审活动公开、裁判文书公开、执行信息公开四大平台。中国裁判文书网公开裁判文书超3000万份,访问量百亿人次。全国检察机关建成案件信息公开系统,正式运行案件程序性信息查询、法律文书公开、重要案件信息发布和辩护与代理预约申请等四大平台,实现检察机关“两微一端”和新闻发言人全覆盖,推行刑事诉讼案件公开听证。

  2017年于欢案就给出了很好示范,从二审公开开庭到公开宣判,山东省高级人民法院用微博直播、法官答疑、接受采访等方式进行全程公开。庭审公开让案件细节大白天下,由全民热议的舆论焦点变成一次全民法治公开课。

  司法公正,离不开人民群众的监督,也需要人民群众的参与。大鹏之动,非一羽之轻也;骐骥之速,非一足之力也。依靠广大人民群众的力量,公正司法的追求,就能始终贯穿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司法制度向前迈进的每个足迹。

  近年来一系列司法制度改革逐步健全

  习近平总书记曾指出,推进以审判为中心的诉讼制度改革,目的是促使办案人员树立办案必须经得起法律检验的理念,确保侦查、审查起诉的案件事实证据经得起法律检验,保证庭审在查明事实、认定证据、保护诉权、公正裁判中发挥决定性作用。

  如今司法责任制落实,权力责任相统一,倒逼法官检察官提高自身专业能力和职业素养,办案由“过得去”向“过得硬”转变。改变了司法工作中许多传统思想观念和工作方式。公安机关探索实行案件集中讯问、全程闭环、全程监督的办案新模式,在规范讯问场所讯问犯罪嫌疑人,全程录音录像。有效防止刑讯逼供等非法取证行为,保证证据合法性。

  2013年,中央政法委出台关于切实防止冤假错案的指导意见,最高法、最高检、公安部也分别出台相关意见。

  2013年,公安部组织修订《看守所建设标准》,保障犯罪嫌疑人饮食健康,为在押犯罪嫌疑人提供医疗保障;建立预防和打击牢头狱霸的长效机制等,犯罪嫌疑人合法权利得到更加充分的保障。

  2015年初,《人民陪审员制度改革试点方案》和《深化人民监督员制度改革方案》,改革选任办法,扩大陪审案件、监督案件范围,充分发挥人民陪审员、人民监督员作用。

  2015年12月,《公安部关于改革完善受案立案制度的意见》出台。对群众报案、控告、举报、扭送,违法犯罪嫌疑人投案,以及上级机关交办或者其他机关移送的案件,属于公安机关管辖的,公安机关必须接受,不得推诿。

  自2016年7月1日起,最高法所有公开开庭的案件,原则上都通过互联网直播。

  2016年9月,中办、国办印发《关于深化公安执法规范化建设的意见》,其中明确要求打造“阳光警务”。公安部出台有关规定,要求各级公安机关依法主动公开执法依据、流程、进展、结果等信息。警务多公开一分,群众对公安机关信任也多一分。

  2017年6月,“两高三部”联合发布《关于办理刑事案件严格排除非法证据若干问题的规定》,为从源头上杜绝非法证据产生提供制度保证。

  近年来,我国法律援助工作通过向缺乏能力、经济困难的当事人提供法律帮助,使他们能平等地享受法律保护。让每一位公民都享受平等诉讼权利和公正的司法判决。

  司法救助力度也在不断加大。近年来,国家每年拿出20多亿元资金,对受到侵害但无法获得有效赔偿的当事人给予救助,帮助他们摆脱困境。

  ……

  群众享受到越来越多的法治红利,法治建设获得感也将越来越强。

  十九大报告数十次提到“法治”,明确全面推进依法治国总目标是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体系、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。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绘就了中国未来发展的宏伟蓝图,全面依法治国是实现中国梦的重要保障。建设法治中国永远在路上,只有进行时,没有完成时,公平正义的阳光将不断照进人民心田!

中国全民网摘编亓淦玉 

【免责声明】:以上图、文、音/视频文章内容转载于网络(本网原创文章除外),其版权均属于原作者或归属权利人。我们尊重原创,也注重分享。转发推广仅供学习参考之用,禁止用于商业用途,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。仅供交流学习了解法律、法规、政策,如无意侵犯到贵公司或个人的知识产权,部分文章转发推送时未能及时与原作者取得联系,若来源标注错误或无意侵犯到您的权益烦请告知本网制作采编部QQ号: 3555333776,微信号:GAN160003,请联系我们将立即删除或更正。电话:010-89525216。本网投稿邮箱:3555333776@QQ.COM。通讯地址:北京市通州区通胡大街78号(京贸中心)二层15号。本网原创文章欢迎转载,为尊重和维护原创权利,请转载时务必注明原创作者、来源:XXXXX网站。
点击查看更多评论>>发表感言:
验证码,看不清楚请点击更换。